学风建设进行时|“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得主徐浩林及指导老师专访 |
||
|
||
日前,第十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北京建筑大学落帷,beat365官网水利工程系徐浩林同学论文《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养分向地表径流迁移影响的研究》荣获三等奖。 徐浩林同学总结本次获奖源于日积月累的点滴积累,得于全力以赴的争取努力。在大一下学期,他作为组长在水利工程系唐泽军教授指导下开展URP项目《沙土固结层理化性质研究》,对黄土高原地区沙质壤土理化性质、相关指标的测量方法及土壤性质化学调控措施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大二上学期,他在李淑芹副教授指导下作为队长组织参与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养分向地表径流迁移影响的研究》,该项目研究在之前URP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但树立了更高的研究目标:一是研究范围从单纯的土壤性质扩展到整块坡面的养分流失规律;二是需要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建立可描述上述规律的数学模型并进行验证;三是实验装置复杂,实验周期长,数据处理繁琐。该项目历时两年,于大三下学期完成结题,并于上学期,作为第一作者在SCI期刊《Water,air &Soil pollution》发表论文《Polyacrylamide and Rill Flow rate Effects on Erosion and ammonium nitrogen losses》,本篇论文即为本次挑战杯比赛的作品主体。 该研究揭示了黄土坡地水土养分流失机制,建立了严重侵蚀条件下土壤养分随地表径流迁移数学模型,分析了PAM作用机理及模型参数响应,丰富了坡地物质迁移动力学理论,提出了评估土壤改良剂功效的测试方法及评价指标,为预测及防治坡地水土流失、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该模型还可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为整个流域提供土地生产力损失及河流营养物质污染风险评估,有效指导整个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在参赛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但终究还是全力以赴排除万难。为了赢得专业评审的支持,他反复修改汇报稿件,热情邀请各位评审老师关注作品展板,并尽可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作品。例如,在描述土壤坡面表层侵蚀与沟壑侵蚀的过程时,他并没有用本专业的河流动力学与水力学知识来解释上述过程,而是想到了用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肥皂因使用而不断磨损体积变小现象来类比。经过努力,最终保住了学术论文组第三的排名,并进入最终的答辩环节。 谈及此次比赛的收获和感受,徐浩林更多提及的是感谢。李淑芹老师和敖畅博士师兄,对参赛材料撰写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指导,使作品的整体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尤其,李老师在作品类型选择与推荐人填报上给予了极大支持和帮助。虽然最后获得的北京市三等奖,但正如李淑芹老师说的,比赛最终的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得到了锻炼,这次难忘的参赛经历是一生中无比宝贵的财富。 他建议学弟学妹,在参与各类比赛的过程中,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作品选题、参赛答辩PPT准备、北京市比赛材料准备方面都多向老师请教,高度重视作品本身的质量和水平,要肯下功夫,认真钻研的同时,更要重视作品的展示、答辩现场表现,他希望学弟学妹一定要认真准备答辩,绝对不放过每一个向评委老师展现的机会。 在李老师心中,从教三十多年,自己深深热爱着教师这个职业,也享受着和学生相处的时光,喜欢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在她心里,每个学生都是她可爱的孩子。她的学生,曾在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过特等奖和一等奖,她为她的学生而骄傲。她认为,成绩并不是判定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杆,但要敢于追逐梦想,要足够勇敢,足够努力,足够优秀。同学们积极参与比赛,准备材料,从最初的粗糙到定稿的精细,超越的是自己,获得的是成长。在参赛过程中,学生得到了锻炼,拓宽了视野,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和动手能力都奠定了基础。她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参与比赛,大家要珍惜锻炼自己的机会,只要全力以赴,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成长远比成绩重要。只要做到最好,便无愧于心。祝愿同学们在拼搏的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赛事简介: “挑战杯”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自1989年首届全国赛事举办以来,这一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挑战杯已成为近两千所高校参与的科技盛会,是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其中,首都大学生赛事自2000 年开始举办,成为首都高校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展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得到首都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学生记者 徐天毓] [编辑 李捌] 审核 闫婷婷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